詳情描述
豆腐腦
豆腐腦重在一個“腦”字,豆腐嫩如腦,而羊肉鹵在京都小吃中,堪稱一絕。選羊硬肋,肥瘦勻稱,白湯煮熟,將肉斬成碎丁。水發(fā)口蘑,并非香菇,應(yīng)是京北張家口一帶的野生蘑菇,尤以廟中蘑為珍品。水發(fā)口蘑留原湯備用。將口蘑洗凈后,斬成小碎塊,勾鹵的容器須是銅鍋或砂鍋,水適量,口蘑湯沉淀后人鍋,高醬油、口蘑丁、羊肉丁、煮肉白湯,鹽少許。鍋開之后嘗咸淡,以清口為準(zhǔn),用純綠豆粉芡勾鹵,要用小火,將芡汁淋入開鍋內(nèi)。調(diào)成濃度適中的鹵汁,澆到碗內(nèi)的腦上,佐以蒜汁、辣椒油即可。除此之外,任何調(diào)料都要不得。鹵汁鮮香,腦嫩而不散,鹵汁不泄,清香撲鼻,尤其是鹵汁中的口蘑味道無與倫比,不可替代。這才稱得上老北京的豆腐腦,正宗正根,原汁原味。
豆汁
豆汁是老北京獨(dú)有的、極富魅力的特殊飲料兼小吃。它的特殊味道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。但對于老北京人來說,若隔幾天不喝上兩碗的話,還挺想它。可以這樣講,喝豆汁是老北京人的一項(xiàng)異乎尋常的享受。豆汁的起源有兩說:一說是在遼宋時,豆汁已經(jīng)是民間大眾化的飲料小吃了,那時的平民人家,常以豆汁解渴,還有人用豆汁熬制米糜。一說在乾隆十八年(1753)北京有一家粉坊,偶然發(fā)現(xiàn)綠豆粉漿發(fā)酵后,味道酸中微甜,甚是可口,熬開后飲用更覺清爽,盛夏尤為沁人心脾。經(jīng)人推薦,乾隆皇帝親自試吃,覺得口味不錯。豆汁從此進(jìn)入了御膳房的湯飲中。過去老北京胡同里的小販?zhǔn)圪u的豆汁有生熟兩種,熟豆汁可即飲,生豆汁需要買回去自己熬煮。
焦圈
焦圈早是從清宮御膳房傳出來的小吃。焦圈的炸面講究用張家口一帶的口麥磨的面。口麥紅皮圓粒,用口麥磨出的面炸焦圈個大而脆。沒有口麥,便用3成一等粉,7成標(biāo)準(zhǔn)粉代替。配料有鹽、塊堿、明礬、花生油或香油等10多種。入油鍋之前,用小刀切成一寸多長的小條,再取兩個小條將它重疊起來,然后再順著長度切一條縫。小條在熱油中浮起來,把它往起一翻,筷子馬上插入縫中,把縫兒碰寬,再用筷子套著縫在油中劃幾個圈,才形成一個圈兒。炸出來的焦圈色兒深黃,油亮光滑,小巧玲瓏,形同手鐲,吃到嘴里又酥又脆。
涼粉扒糕
扒糕和涼粉在老北京的街巷中,設(shè)有常攤,夏初至立秋都有出售。小販自己熬制扒糕、涼粉,用料講究,做工精細(xì),價格便宜,很受人們歡迎。吆喝聲極有味道,“酸辣嘞哎涼粉兒”、“涼粉兒咧扒糕”。
涼粉用料為純綠豆淀粉,水適量,開水倒入濕淀粉,點(diǎn)一點(diǎn)兒明礬,熬成稠糊,裝入容器,冷卻后切成方塊,用冰鎮(zhèn)上。出售時將粉坨打成細(xì)條,裝碗。作料有米醋、芥末糊、麻醬汁、蒜汁、醬油、辣椒油,拌勻即可食用。入口清爽利口,酸辣適度,是夏日消暑的清涼小吃。與其同物異形的,有漏魚,即大蝌蚪形的淀粉珠,還有用帶齒眼的鐵板,在粉坨上刮出細(xì)條,作料相同。
扒糕用料為白蕎麥面,做扒糕不是什么技術(shù)活,但要掌握水量。先將養(yǎng)麥面調(diào)成稀糊,鍋內(nèi)放水適量。水沸后將面糊人鍋,急速用力攪動,打成極稠的熟糊,關(guān)火后,趁熱用手沾涼水,揪熱糊拍成一個個小餅,人涼水稍泡,冷卻后稍晾即可。這道工序稱做“勾”。涼扒糕有韌力方合格。出售時,將涼扒糕坨用刀刮成不規(guī)則的條,作料與涼粉同,外加腌制的紫紅蘿卜擦的細(xì)絲,入口有咬勁,味道特殊。與涼粉在同一攤上出售,品味各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