詳情描述
茅臺鎮(zhèn)位于仁懷市赤水河畔,是川黔水陸交通的咽喉要地。地處貴州高原西北部,大類山脈西段北側,北靠遵義,南臨川南。在郁郁蔥蔥的河濱地帶,建有“紅軍烈士陵園”和“紅軍渡河紀念碑”。
赤水河航運貫穿全境,仁藺、茅丹、茅習、遵茅公路匯聚于此,是連接川黔的重要樞紐和連接歷史名城遵義和風景區(qū)赤水的通道。茅臺鎮(zhèn)歷來是黔北名鎮(zhèn),古有“川鹽走貴州,秦商聚茅臺”的寫照,茅臺鎮(zhèn)是中國醬酒圣地,域內(nèi)白酒業(yè)興盛,1915年茅臺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;1935年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長征在茅臺四渡赤水。茅臺鎮(zhèn)集古鹽文化、長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體,被譽為“中國第一酒鎮(zhèn)”。
基本信息
中文名:茅臺鎮(zhèn)
所屬地區(qū):中國,貴州高原西北部
面積:87.2平方公里
人口:4.2萬人
地理位置:地處貴州高原西北部,大類山脈西段北側,北靠歷史名城遵義,南臨川南。
著名景點:赤水河航
地標建筑:赤水河
地方特產(chǎn):茅臺酒
知名產(chǎn)業(yè):釀酒業(yè)
車牌代貴C
開放時間:暫無
所在地:遵義
地址:貴州省遵義懷仁市茅臺鎮(zhèn)
類別:旅游景點
茅臺簡介
茅臺鎮(zhèn)位于仁懷市赤水河畔,群山環(huán)峙,形勢險要,是川黔水陸交通的咽喉要地。地處貴州高原西北部,大類山脈西段北側,北靠歷史名城遵義,南臨川南。在郁郁蔥蔥的河濱地帶,現(xiàn)建有“紅軍烈士陵園”和“紅軍渡河紀念碑”。赤水河航運貫穿全境,仁藺、茅丹、茅習、遵茅公路匯聚于此,是連接
茅臺文化
貴州茅臺酒獨產(chǎn)于中國的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(zhèn),是與蘇格蘭威士忌、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的三大蒸餾名酒之一,是大曲醬香型白酒的鼻祖,擁有悠久的歷史。
茅臺鎮(zhèn)集厚重的古鹽文化、燦爛的長征文化和神秘的文化(醬香文化)于一體,被譽為“中國第一酒鎮(zhèn)”。茅臺人為傳承“茅臺文化”、打造“文化茅臺”,茅臺人特釀造一種美酒為:“文臺酒”。
文臺酒,是茅臺名酒,也是茅臺老酒,更是一瓶有文化內(nèi)涵的酒。
周山榮,茅臺酒文化學者。長期致力于“人文茅臺”的發(fā)掘和研究,著有貴州商業(yè)古鎮(zhèn)茅臺、茅臺酒文化筆記,參編或責編有茅臺德莊、赤水河古鎮(zhèn)等,拍攝有電視紀錄片“王茅”傳奇等?,F(xiàn)兼任貴州省仁懷市釀酒工業(yè)協(xié)會副秘書長。
歷史沿革
天下第一瓶正在加載天下第一瓶
據(jù)記載古代濮獠部落世居于茅臺古地,此地馬桑樹漫山遍野。故得名馬桑灣。后來在赤水河東岸發(fā)現(xiàn)了一股純凈的的泉水,濮獠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,方便來往行人飲用,深得人心,時間長了,人們便稱此地為四方井,代替了馬桑灣。
此后,沿河地帶人類活動頻繁,逐步開發(fā),歷代濮獠人在街后筑土臺,立燈桿祭祀祖先,對先人開荒破草表示崇敬,慣稱茅臺,茅臺從此有了名稱。有地有名,人氣聚集,大量濮獠人在此定居。
西漢成帝年間,夜郎地區(qū)生產(chǎn)力進步,糧食生產(chǎn)有了剩馀,為釀酒業(yè)的興起提供了物質條件。
元朝以后,在縣以下分設寨、村、坪、部、才正式定名為茅臺村(早記載茅臺茅臺村這一地名的,是元末明初懷德司安氏族譜)。后來又稱茅村。
明朝,茅臺街上修了萬壽宮,在宮外建有一座極為罕見的半邊橋,當?shù)鼐用?,過往客商過半邊橋去宮里進香拜佛,因此人們又叫茅臺街上為半邊橋。
明代以后,茅臺日益富裕繁榮,又在赤水河兩岸修建了九座大廟,并在其中的觀音寺,禹王宮內(nèi)珍藏了三面東漢銅鼓(已經(jīng)出土一面),故而又叫三鼓寺,茅臺村因此又名云鼓鎮(zhèn)。
清朝乾隆十年(1745年)貴州總督張廣泗奏請開鑿赤水河道,始通舟楫。四川食鹽經(jīng)赤水河道運入,至茅臺起岸,稱仁岸,成為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。由于水陸暢通,八方商賈云集,運鹽馬幫和舟楫絡繹不絕,市場繁榮,成為蜀鹽走貴州,秦商聚茅臺,家惟儲酒賣,船只載鹽多的繁華集鎮(zhèn),是黔北物資的主要集散地。因而一度改名益商鎮(zhèn),簡稱益鎮(zhèn)。但終因人們習慣稱茅臺,已經(jīng)難以改變,因而再度改為茅臺鎮(zhèn)。
清末民初,茅臺鎮(zhèn)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,貴州省三分之二的食鹽由此起運各地,茅臺鎮(zhèn)因此名聲在外,隨著鹽業(yè)的發(fā)展,酒業(yè)也興盛起來。茅臺酒隨鹽一道被馬幫運往外地,并逐漸名聲大振,漸漸聲望勝過了鹽業(yè)。據(jù)成書于清道光年間的遵義府志記載茅臺酒,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,黔省稱第一。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,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。清光緒年間,茅春、茅臺燒春、回沙茅臺已遠銷諸省,其獨特工藝也大體定型。